这天一早奔着奥赛博物馆走过去,却远远的看到奥赛门口人山人海,于是改道罗丹美术馆。罗丹美术馆在我此行的清单上本来属于可去可不去,但当我直观的看到他的大量作品的成品和构思中的半成品,还是觉得挺有视觉冲击力的。
对于罗丹我是很有好感的。他好像很容易跟人建立深度关系。广为流传的关于罗丹的故事里,他跟生命里的三位女性建立了深度关系。第一位是他的姐姐。生于贫民家庭的他小时候一心想学习艺术,父母不支持,他的长姐却默默鼓励他,还把自己刚开始工作时候取得的微薄的收入拿来帮他付颜料钱(大意如此,细节记不太清了)。不幸的是他的这位姐姐很早就去世了。年少的罗丹非常伤心,决定去做修士,侍奉上帝一辈子。修道院的神父看他跟做修士比起来还是更喜欢画画,就告诉他,能够专注地画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是一种修行,也可以服侍上帝。(关键时刻遇到贵人,他能成功不是偶然的吧。)
第二位跟罗丹建立深度关系的女人是他一生的伴侣。她与他相遇在微时,虽然没有一纸婚书,但两个人一辈子相互扶持。罗丹始终对她不离不弃。当他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两个人才补办了婚礼。
第三位就是卡密耶(Camille Claudel),罗丹在四十多岁中年危机创作源泉几近枯竭的时候,才华横溢而又妙龄的卡密耶来到他的工作室,成为他的学员,于是天雷地火。。。卡密耶的结局不太好,很多人都责怪罗丹。
罗丹很擅长通过对人的肢体语言的刻画去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欲望。他作品里的两个或多个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只是唯美的,动感的,螺旋的,像早于他两个世纪以前意大利的洛可可风格的雕塑大师那样。他能精准捕捉到两个人体在互动时姿势和体态变化的细节。在他的作品里,人和人之间的强烈的情感欲望几乎能从冰冷的石块或金属中呼之欲出。
为了创作但丁在神曲中所描述的地狱之门,表现被情欲所困而堕落的人体,他练习和设计了很多相互纠缠的人体动作。以前的雕塑大师们都志在雕刻不朽的神,或是圣经里的人物。罗丹却擅长塑造终将腐朽的凡人。
这样的创作是不是挺容易让人走火入魔的?(还有一些尺度更大一点的不太适合贴出来。)年少的卡密耶大概就是这么毫无准备地陷了进去,终于无法自拔。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罗丹的双人造型无论姿势怎么奇特,重心是稳的,是站得住的。而卡密耶创造的双人造型往往重心不稳,需要另外借助一个很大的底座才能支撑作品站立起来。
罗丹美术馆的院子挺大,修葺得也非常精致,配上背景里荣军院的金色穹顶,挺适合拍照的。最后一张我没拍好。角度找对了可以很好看的。